我在閱讀齊澤克著作的過程中,先后參考過兩本導引性質的書:一是Routledge出版社CriticalThinker系列里的《齊澤克》分冊,一是Continuum出版社LiveTheory系列里的《齊澤克》分冊。前面一本的優點是通俗易懂,缺點是作者對齊澤克的思想領悟得不透,行文未免東拉西扯;后面一本無疑深入得多,不過其理論語言略顯艱澀,有時讀起來比讀齊澤克的原文還費勁兒,好像沒起到導讀的成效。
近期,RexButler的著作出了中譯本,起名字《齊澤克寶典》,我取來與原書對照,感覺譯文水平從大體上講還是很好的,只不過有點不大均衡,第五章、第六章錯得就相對較多了。下面僅舉幾個例子,來談談譯文存在的個別缺點。
例1、大家目前所倡導的是[比本雅明]愈加激進的東西:徹底的歷史姿態所相對化的不是過去,而是悖論性地,是目前本身大家的目前只能被理解為被壓制的將來潛能的結果,那個將來包括在過去之中。原文為:Whatweareclaiming[ofBenjamin]issomethingmuchmoreradical:whattheproperhistoricalstancerelativizesisnotpastbut,paradoxically,thepresentitselfourpresentcanbeconceivedonlyastheoutcomeofthecrushedpotentialsforthefuturethatwerecontainedinthepast.事實上,這段話原本源于齊澤克的著作《易碎的絕對》,譯者在此顯然參考了《易碎的絕對》的中譯本,卻有意改動了幾個字,現將《易碎的絕對》中的譯文抄在下面:大家目前所倡導的是愈加激進的東西:特定的歷史姿態所相對化的不是過去,而是悖論性地,是目前本身大家的目前只能被理解為所壓制的將來潛能的結果,這個將來包括在過去之中。比較之下不難發現,特定的改成了徹底的,所壓制的改成了被壓制的,這個將來改成了那個將來。那樣,是愈改愈佳,還是愈改愈糟呢?在我看來,《易碎的絕對》的譯文和《齊澤克寶典》的改作半斤八兩,改不改都是一樣的。
目前,一處一處地將譯文的問題列出來:1.作者引用齊澤克的話時在方括號里加了ofBenjamin的字樣,那樣它是比本雅明的意思嗎?不是的。齊澤克其實是在演繹本雅明的看法;2.proper在這里的意思就是正確的,properhistoricalstance就是正確的歷史態度,譯成徹底的歷史姿態或特定的歷史姿態都沒什么依據。3.將historicism譯作歷史相對論是有先例的,但我覺得最好譯為歷史主義,退而求第二也應該是歷史決定論倘若說historicism是歷史相對論,那樣HistoricalRelativism又是什么呢?4.最后的定語從句,《易碎的絕對》的譯者看錯了,《齊澤克寶典》的譯者居然也沒看出來倘若定語從句是修飾將來的,那就該用單數的was而不是復數的were了,顯然這個將來或那個將來根本不是重點所在,由于那從句本來是修飾potentials的。試將全句重譯如下:大家[覺得本雅明]所倡導的是激進得多的看法:正確的歷史態度并非把過去相對化了,恰恰相反,它是把目前相對化了大家的目前需要被看作是存在于過去但卻被粉碎了的將來可能性的結果。
例2、內在的越軌、固有越軌、固有侵犯。《齊澤克寶典》由五位譯者合譯而成,譯名不統一也是意料中事,不過固有越軌、固有侵犯這兩種譯法居然源于同一譯者之手,而他剛好又是負責全書譯校工作的,這就有的叫人吃驚了。我覺得,齊澤克說的inherenttransgression1譯為內在的出格或內在的越軌似較適合,它是指這么一類現象,譬如披頭士鬧鬧性解放,王菲耍耍小脾氣,表面上是出了娛樂的格,越了娛樂的軌,事實上呢,剛好是象征界秩序之內的一種補充。
例3、無歷史性、歷史性的、反歷史主義。從一個詞變化而來的三個詞,居然有全然無關的三種譯法,而且出目前連續的兩頁之內,這同樣是上面提到過的那位譯者的手筆。我覺得,ahistoricity應譯為非歷史性,相應地,ahistorical可譯為非歷史的,ahistoricism可譯為非歷史主義。順便說一句,ahistorical譯成歷史性的,無論怎么樣都是重大疏忽吧?
齊澤克的思想本來就復雜,他的理論語言也不算比較容易懂,翻譯有個別缺陷,相信讀者都能理解,評論者也不應過分苛求。不過,假若工作做得粗疏草率,恐怕就無人能替譯者回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