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s leaving homeThe Beatles
Wednesday morning at five o'clock as the day begins
Silently closing her bedroom door
Leaving a note that she hoped would say more
She goes downstairs to the kitchen
Clutching her handkerchief
Quietly turning the backdoor key
Stepping outside she is free
She
Is leaving
Home
She's leaving home after living alone for so many years
Bye, bye
Father snores as his wife gets into her dressing1 gown
Picks up a letter that's lying there
Standing alone at the TOP of the stairs
She breaks down and cries to her husband
Daddy, our baby's gone
Why should she treat us so thoughtlessly2?
How could she do this to me?
She
Is leaving
Home
She's leaving home after living alone for so many years
Bye-bye.
Friday morning at nine o'clock she is far away
Waiting to keep the appointment she made
Meeting a man from the motor trade
She
Is having
Fun
Something inside that's been always denied for so many years
She's leaving home bye-bye...
她正要離家披頭四合唱團
星期三早晨五點一天剛最初
輕輕帶上她臥室的門
留下那張字條,她其實還想再多說些甚么
她走下樓梯、來到廚房
緊緊捏著她的手帕
靜靜轉動后門的鑰匙
步外出外,她自由了
她(大家給了她我們的大半輩子)
正在離開(犧牲了我們的大半輩子)
家(只須能買的大家都買給她了)
她正離家,在孤單地生活這很多年之后
再見
爸爸打著鼾,他的妻正穿上晨衣
拾起躺在那兒的一封信
孤單地站在樓梯頂端
她崩潰,對著老公哭道
孩子的爹,寶貝走了
她如何可以這么不體諒大家?
她如何可以對我做出如此的事?
她(大家完全都沒替自己設想)
正在離開(完全沒想到大家自己)
家(大家奮斗了大半輩子纔走過來)
她正離家,在孤單地生活這很多年之后
再見
星期五早上九點她已經到了非常遠的地方
等著她安排好的約會
和一個賣車的男性會面
她(大家到底做了甚么錯事)
正在(大家并不了解那樣不對)
享樂(享樂是錢買不到的東西)
內在的某些東西這么多年來都被否定
她正離家,再見...
這首歌是Beatles最動人的作品之一,也是Paul的甘甜溫暖與John的苦澀冰冷相互咬合而成的完美范例。這是一首講離家出走的歌。1966年英國的《每天鏡報》報導了一個少女離家的消息,她的爸爸媽媽對記者說:「大家甚么都給了她,不了解她為甚么還要離開大家。」Paul讀了之后頗有所感地說:「他們并沒給她所有,至少不是她需要的」,然后譜出這一曲。「代溝」這個詞始自七○年代,在Paul寫下這首曲子的時候還沒這個時尚語。但戰后嬰兒潮在六○年代中期開始進入青春期,與上一輩在觀念上的巨大差異漸漸浮現,年輕人文化如火如荼的同時,家庭價值也面臨空前嚴酷的挑戰。Beatles在這首歌里探入年輕人世代的另一面,替社會里某個常見存在的角落作了細致的呈現,也舉重若輕地唱出了一整個世代的一同心聲。當年BBC抵制這首歌在電臺的播放,覺得有鼓勵逃家之嫌,和A Day in the Life一齊遭到封殺,卻不可以抹掉它對無數青少年產生的巨大影響。
鏡頭從天蒙蒙亮的凌晨開始,帶到特寫:女生悄悄帶上我們的房門,在樓梯上留下那張字條(她還想再多寫一些--可見這個女生對家人仍然有矛盾的情感)。Paul的聲音和弦樂如行云流水跟拍下來:她緩步下樓,走到廚房,手里緊緊捏著一方手帕(特寫。這個意象細致地交代了女生稚嫩、緊張的形象),不發出一點聲音地轉動后門的鑰匙(又一個特寫鏡頭),步外出外。新鮮空氣和早晨的微風撲面而來,陽光日漸出現,「她自由了」。
副歌括號里的部份是John Lennon的句子,據了解是他小時候Mimi姨媽一天到晚在他耳朵旁邊叨念的話,典型的大人說教口吻。女生離家的景象與爸爸媽媽的心聲交織:在女生傷心地決定出走時,爸爸媽媽的話重復著:「大家給了她我們的大半輩子、犧牲了我們的大半輩子,大家含辛茹苦一路走過來...」這類話是否非常耳熟呢?但女生終究推開了后門頭也不回地走了,由于她「多年以來一直孤單地過著」。嚙人心肺的寂寞和痛苦,不是爸爸媽媽所能理解的。
鏡頭轉回家,爸爸媽媽的臥室:父親打著鼾,母親先起床,穿上晨衣籌備弄早飯--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家庭景象。就在這時她瞥見了留在那兒的字條,打開一讀,驚愕過度導致腦筋一片空白--她「孤單地站在樓梯頂端」,手里捏著女兒的留書,不了解該如何解決,顯然這是她完全想象不到的事。一會兒之后她崩潰了,對猶在夢中的老公凄厲地哭道:孩子的爹,寶貝走了!她如何可以如此不體諒大家?她如何能做出這種事?媽媽完全不知道。女兒如何可以如此?大家從來也沒替自己設想,所有都幫女兒著想,大家奮斗了這么多年、吃了這么多苦,還不就是為了讓女兒好好長大!只須錢買得到的東西,大家都買給她了。她為甚么要離家?終究還是由于寂寞啊。在空曠的房間,奢侈品環繞之下,心靈仍然是空虛的。她毅然決然、頭也不回地走了出去,拋下這一屋子的冷清和過度的保護,由于寂寞。
過了兩天,女生已經來到某個遙遠的所在,一個人面對大社會種種不可知的物事。她在等一個男性--純真無邪的世界漸行漸遠,女生的將來也充滿變量與兇險。但她正在享受快樂--「快樂是錢買不來的」,而為了這個,她甘愿逃家。爸爸媽媽親并不了解自己作得不對,而這所有都來不及了。
Paul在唱這個故事的時候,用的是寬容溫暖的語調,層層鋪開的弦樂不像Eleanor Rigby那樣壯烈,彌漫著抒情的淡淡憂愁。這首歌真的讓無數尷尬、虛無、不知所之、纖細敏銳的年輕靈魂,在樂聲中獲得了撫慰。